该项研究提出的“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构建了一个从“海水吸碳”到“材料与分子产出”的完整链条,采用“电催化+合成生物学”协同方案,首次打通了海水碳捕集与下游生物转化的关键环节,以可降解塑料单体为示范,形成可扩展的平台路径,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新范例。
2024年起,稀土永磁团队所在的磁性材料及应用实验室由闫阿儒接任党总支书记。目前该支部员工党员占比居研究所科研支部第一,组建了7个由党员带头的“项目攻关突击小组”,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企业委托项目等研究任务。2025年,闫阿儒获评宁波市直机关优秀共 ...
这只大气球实际是一艘浮空艇,名为“极目一号”,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牵头研制,用于青藏高原大气观测。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期一个多月的试验任务顺利收尾,累计完成40次升空飞行验证。
我国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的就位光谱探测取得突破。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刘建军研究员联合国内外团队利用嫦娥六号就位探测数据,首次揭示了月球表面及次表层水的分布特征,为月球水的形成机制与未来利用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发表。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宣布,三名科学家因在量子力学领域的贡献获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10月7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拍摄的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现场。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项俊森等合作,发现了一种新型极低温磁制冷材料——铁磁性NH4GdF4。该研究成果表明,铁磁性材料是推进极低温磁制冷技术的一条可行路线。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义华团队、李德峰团队联合厦门大学王斌举团队,发现一种金属异构酶具有催化己糖氧化裂解的新功能,揭示了微生物利用“一酶双功能”实现代谢平衡的精妙策略。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
第六届储能材料国际研讨会于9月21日至24日在辽宁沈阳举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主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爱思唯尔出版社共同协办,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储能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会。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邹征廷研究员团队完成,成功利用人工智能领域的蛋白语言模型,揭示了蛋白高阶特征在功能适应性趋同演化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生命演化之谜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难以紧密接触的难题,为其走向实用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已于7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
© 1996 - 202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林龙山表示,本次考察期间,双模AUV为多项国家科技项目实施提供了重要装备支撑,表现出优异的冰下观测能力,标志着我国北极水下机器人装备实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北冰洋科学考察提供了一种实时、大范围、多参数同步的冰 ...